“那底子不是一份权威检测报告,测验标准都没用对,成果怎么可信?”针对安徽瓯鹏动力科技有限公司(下称“瓯鹏动力”)供给的实验报告,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(下称“国轩高科”)相关人士给出了这样的回应。
日前,瓯鹏动力专门举行媒体吹风会,指控国轩高科出产的电芯存在质量缺点,并供给了由第三方检测组织——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(简称“上海汽检”)出具的实验报告,但国轩高科相关人士表明,这份报告实验标准误用,底子不具有说服力。
第三方检测组织是产品质量重要“把关人”。但是作为国家级产品认证组织的上海汽检却受到质疑,这其间是否存在作业疏忽?在动力电池快速展开的今日,经过层层检测的产品仍频频产生安全事端,是否检测环节本身就存在问题?
实验标准存在争议
据瓯鹏动力相关担任人介绍,此前公司收购了国轩高科很多电芯产品,并于上一年4月开端批量供货,这些产品在此后数月中接连产生多起电池包自燃和爆破事端。瓯鹏动力置疑电芯存在质量缺点,并于今年5月,托付其他企业到第三方组织进行检测。
欧鹏动力向记者供给的这份标示由上海汽检6月29日出具的实验报告显现,今年5月24日至6月16日,上海汽检根据GB/T31485-2015《电动轿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实验办法》、GB/T31486-2015《电动轿车用动力蓄电池性能要求及实验办法》、GB38032-2020《电动客车安全要求》以及企业供给的《电池测验办法》,对国轩高科出产型号为IFR32135—15Ah的14个锂离子蓄电池单体进行加热、揉捏、针刺、热失控等8项实验,有1颗呈现起火、2颗起火且爆破,样品实验后呈“作废”状况。
对此,国轩高科相关人士回应称,为瓯鹏动力供给的电芯用于两轮车范畴,实验应选用针对两轮车的实验标准,而非针对电动轿车和客车的标准,“即便是用轿车的检测标准,也应该用新国标进行实验,而不是选用2015年的旧标准。”
据介绍,我国轿车动力电池检测标准大致分为3个阶段:2015年之前的轿车行业标准、2015年的国家引荐性标准、2020年的国家强制性标准。工信部组织制定的GB/T18384-2020《电动轿车安全要求》、GB/T38031-2020《电动轿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强制性国家标准已于今年1月1日起开端施行。而针对电动自行车实验的GB/T36972-2018《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》国家标准也早在2019年7月开端施行。
抽样检测应获双方认可
已然有新标准和具体使用场景的标准,检测组织为何不选用?记者致电上海汽检报告主检人采访相关问题,对方不予回应,后又屡次拨打电话,均无人接听。
上海汽检官方网站显现,上海汽检是华东华南地区*的第三方国家级机动车产品检测组织,公司现已取得轿车、摩托车产品的悉数国家授权,包含国家工信部《路途机动车辆出产企业及产品公告》(下称《公告》)检测、国家认监委车辆及零部件产品3C认证检测等。
据介绍,选用不同标准对实验成果有直接影响。上海汽检出具报告中揉捏实验测验变形量为30%,而在新国标中针对单体电池实验变形量要求是15%,30%的变形量是针对电池包或体系的实验办法。热失控实验也是对电池包或体系而非电池单体。新国标也取消了针刺实验。
“这并不是说,新国标没有旧国标严格。”中国轿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测实验证分会相关担任人指出,国家强制性标准取消了单体针刺实验和下降单体揉捏实验变形量,主要考虑是标准的普适性,且要点加严了体系层级的安全要求,实验项目更靠近整车实际使用场景。
如今,双方纠纷现已诉诸司法。那么,一份存在争议的实验报告会否被司法部门选用?上海化工院检测有限公司电化学测验部部长许铤向记者表明,动力电池产生重大安全事端会由相关部门建立专案调查组。“一般的产品质量纠纷,司法部门会查验出产方的标准认证情况,若存在争议抽取产品送检,也应由双方在场,选用双方都认可的标准、项目进行实验。”
不合规操作依然存在
近年来,频频产生的安全事端引发了人们对动力电池安全的担忧,第三方检测组织在确保产品质量方面被商场寄予厚望。
但多位受访者表明,检测组织对托付方送检的样品进行查验,送检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由托付方担任。这就意味着,这里边存在必定的“活动空间”。例如,检测认证要消耗很多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动力电池企业根据产品快速上市需求,就可能繁殖“假造产品检测报告”“先出检测报告再补实验”等投机行为。
2018年9月,国家商场监督总局就曾对“买证卖证、关键认证环节走过场”等乱象进行过严厉打击。
但是,商场上依然存在号称有“动力电池强检快速途径”的组织。其间一家组织的张姓作业人员称,他们拥有轿车范畴国家级检测组织作业十几年的资深检测人员,对于各类检测任务流程有深刻理解,与国内各大检测组织都有联络,*快10天就能出具国家强制测验认证报告。“尤其长于处理时刻有限、产品测验不合格等复杂问题。”
据了解,对强制认证产品,企业应向主管部门授权的认证组织申请产品质量认证,认证合格后,由认证组织颁发产品质量认证证书或报告。也就是说,经过国家强制检测,是动力电池流向商场的条件。现在,全国具有工信部车辆《公告》强制性检测资质的动力电池检测组织约有30家。
许铤向记者坦言,现在,绝大多数检测组织都能依照有关标准客观、公正地出具查验成果或认证证明,但不排除个别小组织存在不合规操作。
安全需要全产业链把关
值得注意的是,即便经过标准的测验认证,也不意味着动力电池产品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彻底没有问题。
“动力电池经过一系列查验认证项目,产生起火爆破的概率十分低,但并不是不会产生。在实际使用中,动力电池体系所遭受的误用、滥用环境很可能比实验条件愈加恶劣。比如,导致电池包严重变形的交通事端、长达几十分钟的外部火灾等。”业内人士向记者进一步表明,除了外部因素之外,锂电池产业链包含原材料供货商、电芯出产商、整包出产商、整车厂和终端用户,任何一个环节呈现问题,都会导致事端的产生。
上述人士着重,制造业没有肯定安全,尤其是动力电池还属于新兴产业,要经过技术进步等手法,提高产品质量。整体而言,动力电池安全是一个体系课题,检测认证仅是其间一环。加强产品质量、抽查监督等,都是提高产品安全性的重要手法。
许铤表明,产品质量的责任主体应该是出产者。检测组织仅对来样担任,企业送样时,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品进行送测。认证组织也要核对产品,确保送检产品与出产产品是共同的。在他看来,产品检测认证应选用全生命周期理念,从产品概念或规划初期即展开认证评价作业,并且把作业延伸到零部件的认证,以供给更全面的质量保证。